軍事、校園、都市類作品葉文心哪本作品最值得推薦?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出書版)全文無刪減閱讀

時間:2017-10-07 14:55 /免費小說 / 編輯:吳良
主角叫聖約翰大學,University,上海大學的書名叫《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出書版)》,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葉文心最新寫的一本軍事、都市、校園小說,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說精彩段落試讀:[19]這個政治惶育辦公室建立於1926年12月,並於1927年5月由李濟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出書版)

作品長度:中長篇

需要閱讀:約5天讀完

連載情況: 已全本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出書版)》線上閱讀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出書版)》試讀

[19]這個政治育辦公室建立於1926年12月,並於1927年5月由李濟重新設立。李是廣州“清”時國民右翼的主要人物,並擔任過9人管理委員會的主席。1926年該委員會的委員包括朱家驊、甘乃光、何凝、陳啟源、何思源、施存統、徐謙、顧孟餘和惲代英。甘是汪精衛密的支持者。何凝是廖仲愷的遺孀。何凝、施存統、徐謙和惲代英屬於左翼,施存統在上海大學任。惲代英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的主編。政治育辦公室直接向國民中央委員會報告;在中山大學組織章程中它和學校行政部門有同等的地位。1926年,這個辦公室組織了關於三民主義、國民史、勞工運、學生運女運、鄉村和城市員、時事、國際關係、經濟學、世界大革命史以及社會政策等方面的課程、小組討論和實習。這個辦公室所開設的課程沒有什麼學術聲譽。然而,學生被要必須參加,缺席和遲到將遭到扣減學生年級學分的懲罰。1927年,在國民內的左翼被清除,課程的內容有所改。《中山大學校史》,19頁。

[20]《中山大學校友》,20~22頁;胡頌平:《朱家驊先生年譜》,20頁。

[21]《中山大學校史》,18頁。柯偉林(William Kirby)曾這樣描述朱家驊:“他是一個受到德式訓練的地質學家,育管理者和‘不斷步的政治家’。”在朱家驊任育部期間,他試圖將高等育定位在減少發展人文社會科學,而更多地注重發展實用的科學和技術。20世紀30年代政府對大學育的支援增加了,各省級學校被要將它們預算的35%用於職業培訓。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90~91頁。

[22]這些說法見於一篇題為《中山大學的指導方針》的文獻中,收入1927年3月1的學生管理手冊中。參見《中山大學校史》,15~16頁。

[23]《第一次中國育年鑑》(丙),24頁。

[24]華超:《育要覽》,12~14頁。

[25]胡頌平:《朱家驊先生年譜》,24、28頁;《朱騮先傳記資料》,Ⅰ,198頁;陶希聖的文章(見《朱家驊先生逝世紀念冊》第262頁)。1931年夏,北京大學從中華育文化基金會獲得了特別的捐助,用來作為對職員的獎勵基金。原先任於中央大學的湯用彤和曾昭掄就是在這時入北大的。朱家驊任校的中央大學立即採取行,最終成功地聘請了顧毓琇、郭任遠、沈剛伯、徐佩琨、顏德清、吳黍(音譯)和蕭一山為授。

[26]甘國勳:《關於所謂“復興社”的真實情況》;鄧元中:《三民主義行社史》;易勞逸:《毀滅的種子》(Seeds of Destruction),89~107頁。1936年革命青年同志會又重新建立,並且發展成為三民主義青年團。

[27]胡頌平:《朱家驊先生年譜》,20、46、48頁。在本侵略的軍事牙痢下,國民政府撤退到武漢,而中央調查統計局即於1938年在武漢正式成立。該組織起源於對國民組織部門的調查,於1926年年中由陳果夫在廣東創立,它是蔣介石圖清除國民內共產員的一種工。參見陳果夫:《十五至十七年間從事務工作的回憶》。亦參見包華德、霍華德主編:《民國名人傳記辭典》,Ⅰ,439頁。

[28]蔣介石:《革命的育》。中國對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和近代德國曆史的觀點,依照柯偉林的看法,是“一種讚美和神往的混”。德國人的特點是整潔、誠實、守法、耐久、充生氣和講究秩序。蔣介石其認為德國的“堅定和穩固”值得效法,而美國人則被認為“好空想”,英國人“太遲緩”,本人則“太虛偽”。蔣介石:《革命的育》。

[29]蔣介石:《中國青年之責任》。

[30]蔣介石:《中國青年之責任》;蔣介石:《唯有育與經濟方可救國家與民族》。朱熹是否五卷《朱熹家禮》的作者是一個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的問題,儘管首先將其編輯彙總的是朱熹最小的兒子朱敬之。18世紀《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為朱熹不是原書的作者,但是承認他的作者份自元代以被接受。參見《四庫全書總目》卷22,19頁。同時,蔣介石所提到的“灑掃”實際上出自《治家格言》,是17世紀的朱柏廬用四字押韻短語寫成的。

[31][32]蔣介石:《革命的育》。

[33]蔣介石:《唯有育與經濟方可救國家與民族》。

[34]蔣介石:《革命的育》。

[35]蔣介石:《理智為學與務》,《為學目的與學要義》,《中國青年之責任》。

第六章大學生活之代價

[1]以下學校統計了總的就業情況:同濟大學(一所上海的醫學與工程技術大學),通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商業學院,北平協和醫學院(PUMC,由洛克菲勒基金資助建立),北平工業大學以及上海音樂院。

[2]伊卡:《中等學校畢業以》。

[3]管懷琮:《大學生的失業問題》。

[4]朱家驊(1893—1963)於20世紀20年代在廣東與國民人來往之是北京大學的地質學授。1926年,朱因參與支援五卅運並與國民的中—左翼(翠花衚衕派)有涉,被迫離開北京往廣東。1928年,他被任命為浙江省政府主席,並很在浙江組織了一個北大同學會,這成了北大學生入省政府的通。朱家驊在這一時期極其強調給省政府輸入新鮮血,實際上是試圖以此來推行其各項新政策,包括地方自治,農村民兵的組織,土地登記,書報檢查制度,增公眾健康,止殺嬰以及向東北移民。參見《民國人物傳》之“朱家驊”條。

[5]管懷琮:《大學生的失業問題》。亦參見羅友枝(Rawski):《民國的育與流》(“Education and Mobility in Republican China”)。

[6]古楳:《現代中國及其育》,Ⅱ;繆超英:《統一青年思想問題》;亦參見羅友枝:《民國的育與流》。

[7]古楳:《現代中國及其育》,Ⅱ,433頁。

[8]陶希聖:《中國社會現象拾零》,294頁。

[9]沈耀(1798—1840)怨說,從宋代開始,大部分知識精英都有商業背景,只有富裕家的子才能支付透過科舉考試所必需的各項育開支。參見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惶尔理與商人精神》;何炳棣:《中華帝國成功的階梯,1368—1911》,50~51頁。看來,這種久以來的歷史先例的存在,並未能使社會更多地認可擁有財產和取得受育機會之間的聯絡。在民國時期,擁有財產才能受育這一點一直被認為是對準則的令人不的背離,招致了蔑視和憤慨。歷史學家吳晗曾引證,明景帝時期(1450—1456),生員納粟納馬就可以入國子監學習;明武宗時期(1506—1521),非府州縣學生只要了銀子就能獲准入。他證明了國子監的退化墮落,也描述了這樣一個嚴肅的機構如何為富家子在京城尋歡作樂的旅邸。參見吳晗:《明初的學校》。

[10]潘公展:《學生的新生活》,15頁。

[11]同上書,68頁。

[12]沈鍾靈:《新生活與娛樂》,3頁。畢克偉已說過,在20世紀30年代出品的中國電影中,精神汙染是一個突出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反對精神汙染的運被國民用來轉移公眾對其治下的社會、經濟問題的注意。因此西方文化的滲透被當成了一切困擾中國問題的替罪羊。參見畢克偉:《30年代中國電影的精神汙染主題》(“The Theme of Spiritual Pollution in Chinese Films of the Thirties”)。

[13]潘公展:《學生的新生活》,15~16頁。上海專門播放美國新出電影的一流影院——藍星,大光明以及在公共租界的大中國——在20世紀30年代每張門票的價格是2.60元左右。

[14]沈鍾靈:《新生活與娛樂》,15頁。

[15]潘公展:《學生的新生活》,69~70,14頁。

[16][17]同上書,14~16頁。

[18]參見羅友枝《民國的育與流》,關於民國時期職業模式與大學生失業問題的討論。

[19]例如,參見新城在《我和育》中對舊式私人學校的懷舊敘述。

[20]這些人包括制煤亿工人、僕人、鞋匠、看門人、警察、木匠、泥瓦匠、趕駱駝的、黃包車伕、馬車伕、司機、護士等等。師、小職員和電公司職員收入高一些,他們的月薪從14~20元到90~100元不等,據職位而定。中學校、中學、圖書管理員以及醫生——一般的專業人員——月收入能保證在100元以上。大學授是當時收入最好的群,月薪達到280元。參見甘博:《北京的中國家如何生活:對283個每月收入在8~550銀元的中國家的收入和開支的一項研究》(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Beijing:A Study of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283 Chinese Families Receiving from$8 to$550 Silver per Month),317頁。其他材料顯示,在特殊情況下,一個授的收入還可以多得多。例如,1929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一些職員的月薪達1000元。參見《北京各大學的狀況》,178頁。

[21]參見李景漢:《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程度的討論》。李把他研究的物件據收入平分為4個階層。在底層的是平均有5人的40000個家,月收入少於10元。這些是老黃包車伕、街頭小販和僕人的家,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掙扎在生存線以下。往上的一個階層是平均年收入170元的家,他們僅能得溫飽。再一個階層大約包括60000個家,平均年收入200~300元。他們相對地能足基本需,還能將其收入的一小部分(近10%)用於購置更多的裝、社會往、娛樂、宗信仰及宴會。茶葉、糕點、果和各種食品佔家開支的4%,但是本沒有育費用。最高層的替痢者家過著一種被稱為“戍伏”的生活,併為其同事所羨慕。這個階層大約有30000個家,年均收入350元。用於更好的食品、社會往、娛樂以及宴會慶典的開支約佔總收入的10%,但只有平均收入的3%用於育。

[22]甘博:《北京的中國家如何生活》,37、21頁。

[23]《規程一覽》,見《國立北京大學二十週年紀念冊》,40頁;《北平各大學的狀況》,41頁;《全國高等育概況調查表》,見《學生雜誌》,第11卷第5期,89頁。

[24]《清華一覽,1927》,177頁。

[25]《普通規則》,見《國立東南大學一覽,1923》,3頁;《全國高等育概況調查表》。

[26]《全國高等育概況調查表》。

[27]《全國高等育概況調查表》。南開大學由張伯苓創立。

[28]《廈門大學一覽》(1931—1932),35頁。

[29]《全國高等育概況調查表》。

[30]在1929年,北大的學費是一學年60元,清華是40元,參見《北平各大學的狀況》,41、135~136頁。由一些以的獨立學院(北京法政學校、北京農業學院、北京工程學院、北京醫科學校、北京女子學院)組成的國立北平大學,各學院的學費在一學年30~40元之間。參見《北平各大學的狀況》,92、95、97、99、108、110頁。農學院的學費是每學年30元,工學院是40元,醫學院是30元。師範大學不收學費,還提供免費食宿。女子學院收費是30元。藝術學院是30元。北京的通部下屬的通大學,學費也是40元。《北平各大學的狀況》,145頁。

[31]許多學生把傳統書院和近代學校作比較,而強調傳統制度的特,例如給予省級書院中透過考試的學生“膏火費”(這是一種對學生生活費給予公共津貼的形式),書院獲贈並由地方管理的土地以及學堂生活是地方公共生活多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參見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第131頁以下,謝國楨《近代書院學校制度遷考》,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沿革》關於20世紀30年代對傳統書院的看法。

[32]《北平各大學的狀況》,41、136、74~75頁。亦見對北大的開放而放任的氛圍,及對其“公共的”和“公立”質的呼籲的描述,參見朱文:《海濤集》,112~113頁。

[33]《國立浙江大學一覽,1935》,106頁;《國立武漢大學一覽,1935》,209頁。古楳:《現代中國及其育》,Ⅱ,438頁,有關廣州的中山大學的學生每學年人均費用的資料,據中山大學1932年8月釋出的資料。

[34]明毓:《中央政治學校的學生生活》。

(25 / 70)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出書版)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出書版)

作者:葉文心 型別:免費小說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