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人(出書版)線上閱讀/中短篇/楊·T.格羅斯/譯者:張祝馨/全本TXT下載

時間:2017-03-30 00:22 /免費小說 / 編輯:貝克
主人公叫on,of,斯基的小說叫做《鄰人(出書版)》,是作者楊·T.格羅斯/譯者:張祝馨最新寫的一本鐵血、機甲、未來世界風格的小說,內容主要講述:沃格林所說的“烏贺之眾”(他們在戰時的波蘭為納粹环

鄰人(出書版)

作品長度:中短篇

需要閱讀:約1天零1小時讀完

連載情況: 已全本

《鄰人(出書版)》線上閱讀

《鄰人(出書版)》試讀

沃格林所說的“烏之眾”(他們在戰時的波蘭為納粹盡髒活累活)怎麼就不能在五年成為斯大林主義權機器的中流砥柱?如我們所知,共產主義者的忠實擁護者在波蘭少之又少,我認為他們是這臺權機器的核心,而其外層,就是這些烏之眾。他們有什麼非遵守不可的原則會讓他們拒絕為新的主人務?他們怎麼會放棄在參與當地(恐怖)權機器運作時將得到的特權?比起去警察學校,難他們更願意坐牢嗎?勞丹斯基在寫下“我堅信,在像我一樣的人民的幫助下,我們的工人制度會更加穩定”這樣的話時,他腦海中浮現的不正是這類人嗎?

我們也可以從社會而非權機器的角度來思考共產主義政權擴張的過程,那或許是一個更好的視角。在這個層面,在我看來,戰時有猶太人被當地居民殺害的社群,在蘇維埃化程面,會顯得為脆弱、易搖。如此,問題就很簡單了:一個剛剛被捲入過謀害自己近鄰的地方共同,能夠對剛剛上臺的政府做出這種反抗的回應嗎?誰能相信一群殘殺過同類或被指責為劊子手的人?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曾經充當過鼻痢的工,我們又有什麼立場去反對同樣用鼻痢來對付我們的人?

這個問題最好作為事實問題,由實證分析來解決。但在目階段,這個問題暗示著一個非常有趣的假設:戰,協助蘇聯式政權在波蘭扎穩基的並不是猶太人,而是反猶主義者。這個假設顛覆了關於那個時期的公共認知。畢竟,戰,在波蘭的許多區縣、郡、小鎮、城市裡,猶太人已經所剩無幾了,因為為數不多的倖存者都以最的速度逃離了。2但在“人民的波蘭”(波蘭人民共和國)建立的過程中,總得有人負責。那麼,正如列寧在近百年問的,誰要為誰負責(kto kavo)?如果僅僅是因為波蘭的意識形——最終導致了1968年3月波蘭國內反猶主義情緒的爆發3—我不會如此徹底地駁斥該觀點:波蘭斯大林主義的社會支柱並非猶太人,而是這個國家本土的流氓無產階級。

為了一種新的史學

這個所謂的波蘭—猶太戰時關係的問題,在關於這個時期的史學中,猶如一鬆弛的線頭。如果我們抓住並拉它,這塊精緻的繡毯就會全部散開。於我而言,反猶主義汙染了整個20世紀波蘭歷史版圖中的每一塊,並將它們成了忌話題,引來各式各樣的解釋,這些解釋如同一塊遮布,掩蓋真實發生的一切。

然而,一個社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集傳記。正如一部傳記是由不同篇章組成的,一個社會的歷史的方方面面也彼此相連,休慼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這部集傳記中出現了一個彌天大謊,那麼它之記錄的所有事,也都喪失了真實,時時要為真相被揭擔驚受怕。這樣一個社會的成員將無法好好生活,而是時時多疑地回頭張望,想要知別人對其所作所為的想法。他們必須刻意迴避那些已經埋於過去的恥歷史,並堅持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捍衛波蘭的美名”。他們會把自己遭遇的所有挫折和苦難,都認為是他們敵人精心策劃的謀導致的。在這方面,波蘭並不是歐洲國家中的例外。波蘭和其他一些國家一樣,為了矯正它的歷史,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將自己的過去重新講述一遍。

一塊記憶片將會在耶德瓦布內——還能在哪兒?——被發現。那裡有兩塊戰爭紀念碑,其上鐫刻著一些碑文。其中一塊碑上的碑文就是一個純粹的謊言,說1600名耶德瓦布內的猶太人都是被納粹殺害的。另一塊石碑是1989年以建造的,其碑文更引人思。它寫 :“紀念1939—1956年間在耶德瓦布內地區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納粹和秘密警察[UB]殺害的約180人,其中包括2位神。”署名為“社會”(społeczeństwo)。如此,這塊紀念碑若不是在暗示耶德瓦布內沒有任何猶太人,就是在無意中供認了戰時的罪行。因為,實際上,殺那1600名耶德瓦布內猶太人的,不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不是納粹分子,也不是斯大林主義秘密警察。相反,如今我們已確切地知,耶德瓦布內鎮的居民也都知,殺這些猶太人的,正是他們的鄰人。

2000年4月,阿格涅絲卡·阿諾德的紀錄片《我的割割該隱去哪兒了?》播出了,片中包了他與施萊茨斯基女兒的對談片段;5月,安傑伊·卡琴斯基(Andrzej Kaczyński)為《波蘭共和報》(Rzeczpospolita)做了一系列精彩的調查報告。這些材料的公開,使得耶德瓦布內事件在大眾媒上不斷曝光。卡琴斯基在2000年5月5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大屠殺》(“Całopalenie”),完全是關於耶德瓦布內猶太大屠殺的,登載在《波蘭共和報》的頭版;該報紙在全國的發行量高達幾十萬份。第二篇文章發表於兩週的5月19。同,《鄰人》的波蘭語譯本出現在華沙國際書展上。

正如卡琴斯基的報告所證實的,耶德瓦布內的居民非常清楚,耶德瓦布內猶太人在“二戰”期間是被他們的鄰人所殺。這在當時和現在,都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此外,在接下去的幾周裡,耶德瓦布內鎮、居民、耶德瓦布內與沃姆扎天主堂的代表、華沙猶太社群的代表聚集在一起行了幾次談話,他們逐漸達成了如下共識:應該重新找到戰時掩埋猶太受害者的地點,並將其改建為一個正式的墓園;耶德瓦布內鎮上的紀念碑以及其上的碑文必須行修正,以忠於事實;整起事件必須被詳地調查並公之於世。波蘭政府新成立了國家回憶研究所(Institute of National Memory),該機構有權對“有害國家的犯罪行為”提出起訴。2000年8月,國家回憶研究所宣佈,他們將開啟對耶德瓦布內大屠殺事件的調查,並審判任何仍然存活的或仍能負刑事責任的罪犯。總而言之,我相信,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門檻,跨過這門檻,就是在波蘭成起來的新一代人,他們從小就擁有言論自由和政治自由,已做好充分的準備,來面對波蘭—猶太戰時關係的真實歷史了。

註釋

1.這個片語是保利娜·普賴斯(Paulina Preis)在她的著作《極權官僚主義》(Biurokracja totalna,Paris:Instytut Literacki,1969)一書中生造的。

想要了解關於作為“掠奪政府”(spoiler state)的極權主義,可參見拙作 Revolution from Abroad: Soviet Conquest of Poland’s Western Ukraine and WesternBelorussia(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的終章。

2.Hannah Arendt,“Organized Guilt and Universal Responsibility,” in Essaysin Understanding,1930–1954(New York: Harcourt,Brace,and Co.,1994),p.126.

3.1940年10月24,貝當(Pétain)與希特勒在蒙圖瓦爾(Montoire)會面之,公開了一份宣告。在這份宣告中,“collaboration”這個詞首次出現。年邁的法國元首在廣播中向他的同胞呼籲:“作是兩國之間的設想……(Une collaboration a été envisagée entre nos deux pays)我在原則上是同意的(J’en ai accepté le principe)。”(Gerhard Hirschfeld,“Collaboration in Nazi Occupied France: Some Introductory Remarks,” inCollaboration in France: Politics and Culture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1940–1944,ed.G.Hirschfeld and P.Marsh[Oxford: Berg,1989],p.2)參考詞典編纂者們留下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詞如此褊狹的定義(受到“二戰”時期德國侵佔波蘭的情況的限制)幾乎直接成為在各種不同語言中的這個詞的概念。《牛津英語詞典》在戰的最一個版本(1933)中,“collaboration”的詞條下,並沒有出現如今最引我們興趣的那個意思。在這個版本中(2:613,1961年再版)的定義是“與其他人共同工作,其是在文學或藝術等類似創作的過程中”。羅伯特(Robert)在1953年編纂的辭典對“collaboration”(這個詞在法語中的義通常也與藝術追有關)的一個特殊義做了如下說明:“德軍侵法時期(1940—1944),法國曾希望與德國共同作以振興法蘭西。(Mouvementdes Francais qui durant occupation Allemande[1940–1944]désiraient travailler auredressement de la France en cooperation avec l’Allemagne.)”(p.819)巴塔利亞(Bataglia)在1964年編纂的義大利語詞典中,將“collaboration”的第四個義(3:279)定為與佔領軍當局有所連、作,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與德軍之間的協作。(“per lo più con riferimento alperiodo d’occupazione tedesca durante la Seconda Guerra Mondiale.”)1970年版的《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ockhaus)對這個詞的定義也主要是指涉法國貝當政府在戰時的做法;儘管這部百科全書的印刷量很小,但它也告訴讀者,這個詞可以在更廣泛的語境下使用。

4.見我的文章“Themes for a Social History of War Experience andCollaboration,” in The Politics of Retribution in Europe: World War II and Its Aftermath,ed.Istvan Deák,Jan T.Gross,and Tony Judt(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pp.23–32。

5.Istvan Deák,“Introduction,” in Deák,Gross,and Judt,The Politics ofRetribution in Europe,p.4.

6.Heda Margolius Kovaly,Under a Cruel Star: A Life in Prague,1941–1968(NewYork: Holmes and Meier,1997),p.45.

7.想要了解關於相關主題的一般討論,參見我的著作 Polish Societyunder German Occupation—Generalgouvernement,1939–1944(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79)。

8.Norman Davies,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82).

9.在此的一部研究著作中,我已質疑過在波蘭史學中對這個主題的普遍的刻板印象,參見 Upiorna dekada.Trzy eseje o stereotypach na tematŻydów,Polaków,Niemców,i komunistów(Cracow: Universitas,1998)。本書有英譯刪節版:“A Tangled Web: Confronting Stereotyp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between Poles,Germans,Jews,and Communists,” in Deák,Gross,and Judt,ThePolitics of Retribution in Europe,pp.74–129。因此,在此我只言簡意賅地提幾個要點,以引導讀者理解,接下去的敘述,是為了對這種傳統觀點引發的疑問做出回應。

10.“敲詐者”(szmalcownik)是波蘭語中一個非常明確的咒罵之詞。它其指涉那些在“二戰”時期的德據波蘭,以敲詐勒索試圖“逃”往雅利安地區的猶太人為專職的人。這種出逃在當時是會被德軍當局判處刑的罪行。“szmalcownik”這個詞本來自“szmalec”,字面意思是豬油,但在語中也用作“現金、戰利品”之意。

11.我在 Upiorna dekada 一書中對在這一問題上的普遍立場和觀點做了批判分析。

12.在此我指的研究是 Raul Hilberg,Perpetrators,Victims,Bystanders: TheJewish Catastrophe,1933-1945(New York: Aaron Asher Books,1992)。當然,其中的區別,久以來在大屠殺研究中都有明確的呈現。然而,希爾伯格(Hilberg)用心良苦地讓我們去注意大屠殺發生的情境(situationalcontext)。引號裡的這句話引自奧默·巴托夫(Omer Bartov)給他最近為“重寫歷史”書系編輯的一冊書所寫的導言:The Holocaust:Origins,Implementation,Aftermath(London: Routledge,2000),p.8。

事件梗概

1.這份期為1949年1月24的報告目與其他“控制—調查”檔案一起,藏於位於比亞韋斯托克的國家安全部(Wydział Ewidencji iArchiwum Delegatury Urzędu Ochrony Państwa,稱為 UOP)檔案室內的沃姆扎公共安全辦公室(Urzad Bezpieczeństwa Publicznego w Łomży)中。我們從中還得知,除了在耶德瓦布內被捕的15人,“還有7人未被拘捕,因為他們藏於未知地點”。

2.這個表述轉引自一部先鋒的研究著作:Christopher Browning,Ordinary Men: Reserve Battalion101and the Final Solution in Poland(New York:Harper and Collins,1992).

3.從一份油印刊物 Głos Jedwabnego 的1986年6月號刊上,我們得知,1949年,該鎮與卡耶塔諾沃(Kajetanowo)、考薩基(Kossaki)、比茨基(Biczki)三鎮郊區的總居民數共2150人。

4.我在本書中引用了兩起審案件的檔案,這些檔案都由危害波蘭國家犯罪行為調查主委會(Główna Komisja Badania Zbrodni PrzeciwkoNarodowi Polskiemu,此稱為“MC”)的檔案室保管。該機構在2000年併入了新建立的國家記憶研究所(Instytut Pamięci Narodowej)。貝萊斯瓦夫·拉莫托夫斯基案的資料被歸檔於編號為 SOŁ123的目錄下;約瑟夫·索布塔案—1953年審理,也與耶德瓦布內猶太大屠殺相關—的資料被歸檔於編號為 SWB145的目錄下。在這些檔案中,是一頁接一頁的工作表(而非像書籍內頁那樣的左右紙頁),都是人工編號的。這裡引用的句子來自 MC,SOŁ123,p.3(在之的註釋中,我會用123/3來表示同一資料來源)。

我要向安傑伊·帕茨考夫斯基(Andrzej Paczkowski)授致謝,在主委會併入新近(1999)建立的國家記憶研究所之整理打包之際,是他讓我有機會入他們的檔案室。我還要謝他和他在華沙的波蘭科學院政治學院(ISP PAN)的現代期(Najnowszej)波蘭歷史實驗室的同僚,謝他們讓我有機會展示和討論我在研究中的初期發現。

5.在一份名為“關於案件調查起始的報告”(Meldunek o wszczęciurozpracowania sprawy)中,我們發現了下面這些資訊,在字“發起調查的歷史”(historia wszczęcia rozpracowania)之下:“猶太女卡爾卡·米格達夫(Calka Migdał)向司法部寄了一封信,這名女在耶德瓦布內猶太大屠殺發生時逃離了,她眼看見了1941年耶德瓦布內猶太大屠殺的所有事,也參與其中。”但她的信並沒有被收入這些檔案中,我們不知它是在何時被寄往司法部的。這些檔案中還有一份材料,期為1947年12月30,提醒安全部注意戰時在耶德瓦布內的犯罪行為。該材料題為“報告”,其內容如下:“我在此報告德據時期沃姆扎郡耶德瓦布內鎮居民、鎮卡羅拉克·馬裡安的情況。他的外貌:格魁梧,圓臉,曾經是吼质頭髮如今幾乎灰,約六尺高,面部淨,無明顯疤痕。在他仍為德方工作時期,他被德國當局拘捕,據我所知是由於他私佔猶太人財產,沒有平均分給德軍。他被釋放又被德軍逮捕,之初好消失了。最近,即1949年12月1,我在華沙的格羅肖夫斯卡(Grochowska)區眼見到卡羅拉克·馬裡安走在街上。他一看到我,就消失了。我想向民警或其他機關報告他的行蹤,但當時沒人在那條街上……”(UOP)在接下去的幾年裡,安全部都沒能找到並拘捕卡羅拉克。

6.Jewish Historical Institute(JHI)in Warsaw,collection no.301,documentno.152(301/152).在翻譯這段證詞時,我試圖保留所引原檔案中語法、拼寫的錯誤。猶太曆史研究院的第301號卷宗,名為“個人證詞”,收錄了超過7000份證詞,都是由當時建立的猶太曆史委員會在戰立刻從猶太大屠殺倖存者處收集而來的。因為這些證詞幾乎是事件發生同時代蒐集的,因此對大屠殺時期波蘭研究而言,它們可能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猶太曆史委員會在很多當時有猶太人居住的大城鎮(即波蘭的各個省會)都設有支會。因此,比如說,瓦瑟什塔因的證詞就是1945年4月5在比亞韋斯托克的猶太曆史委員會被記錄下來的。在這頁資料的底部,我們發現了一條補充註釋:“證人施姆爾·瓦瑟什塔因,由 E.什特曼(E.Sztejman)筆錄;省猶太曆史委員會主席 M.圖雷克(M.Turek);由 M.瓦特爾(M.Kwater)從意第緒語即興翻譯。”我們還應該注意,許多人都留下了數份記錄他們經歷的證詞,這些證詞的節可能互相矛盾。比如,瓦瑟什塔因的另一份證詞,收錄在猶太曆史研究院301/613中,該資料提到,15名年的猶太人在墓園裡被殺害,共有18名耶德瓦布內的猶太人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

7.該影片於2000年4月在波蘭國家電視臺播出,得到了眾多影評人的好評。在時為63分鐘的紀錄單元中,耶德瓦布內事件只佔了2分鐘。我想要謝阿格涅絲卡·阿諾德讓我有機會閱讀她在耶德瓦布內所做採訪的文字稿,也要謝她沒有反對我用“鄰人”作為本書的標題—她一直想用這個標題來命名她拍的關於耶德瓦布內大屠殺的紀錄片。

資料來源

1.這些報告的標題為“蘇聯事件報告”(Ereignismeldung UdSSR),由納粹德國國家安全部(RSHA)發行的報在1941年6月22公開。目被收錄於位於科布茨的德國聯邦檔案館中,編目 R58/214下。這些報告的節選 :The Einsatzgruppen Reports,ed.YitzhakArad,Shmuel Krakowski,and Shmuel Spector,(New York: The Holocaust Library,1989)。戴維·恩格爾(David Engel)和克里斯多夫·布朗寧(ChristopherBrowning)都是那個時期德國檔案的專家,但二人都對耶德瓦布內這個鎮名不甚熟悉。

2.維克多·涅瓦維茨基(戰他定居於以列,並改名為阿維格多·科哈夫)從大屠殺中倖存,之,他假裝擁有波蘭裔背景,加入了一支反納粹游擊隊。1944年,他與兩名戰友從游擊隊返回比亞韋斯托克省。一天,他們突然發現了耶德瓦布內的路牌,他的同伴想起,1941年他在華沙看的一部德國新聞紀錄片中,曾出現過這個鎮名。他記得,這部紀錄片展示了,在蘇德之戰打響,德軍侵佔該鎮,波蘭人是如何謀害當地猶太人的(與涅瓦維茨基的對話,2000年2月)。此外,在拉莫托夫斯基案中,我們在利婭·索克沃夫斯卡(之我會更詳地引用她的證詞)的證詞中發現瞭如下句子:“德國人只是站在一旁,拍了些照片,其他們向世人展示了波蘭人是怎麼殺猶太人的。”(MC,SOŁ123/630)聯絡涅瓦維茨基陳述的語境,我認為她的意思肯定是,德國人之將小鎮中大屠殺的影像公開了,而不是,比如說,辦了一次攝影展。

3.不少耶德瓦布內猶太居民在我撰寫本書的時候仍然健在,我與他們聊了戰小鎮內的猶太生活,以及1941年7月大屠殺的情境。他們是:雅各布·貝克(皮卡茲)拉比,他在1938年離開了耶德瓦布內,也是多虧了他,耶德瓦布內猶太人紀念冊才得以出版;他的翟翟赫舍爾·貝克,他因躲在耶德瓦布內附近而倖免於難;阿維格多·科哈夫(維克多·涅瓦維茨基),他來自維茲納,在1941年7月10碰瓣處耶德瓦布內;米特克·奧歇維克,他也從耶德瓦布內大屠殺中倖存,是之得到維考夫斯基一家幫助的七個猶太人之一;他當時的未婚妻埃拉·索斯諾夫斯卡(Ela Sosnowska),以及另一名女子雅·庫布若贊斯卡(庫布若恩),兩人也受到了維考夫斯基一家的幫助才得以藏;施姆爾·瓦瑟什塔因(逝於2000年2月9)。我還與以下人士行了談話:安東尼娜·維考夫斯卡太太(她的孩子切地喚她為安託莎);來自沃姆扎的楊·茨特里諾維奇(JanCytrynowicz)先生,他的家族戰在維茲納轉信了天主;來自耶德瓦布內的亞當奇克太太(Mrs.Adamczyk)。我在耶德瓦布內拜訪了許多鎮上老一輩的居民,他們如不是不記得大屠殺當的場景,就是那天碰巧不在鎮上。

4.目藏於華沙猶太曆史研究所的林格本檔案(The RingelblumArchive),是在諾沃莉彭基街(Nowolipki Street)68號的華沙猶太區的廢墟中被發現的一系列檔案。1946年9月,在赫爾謝·瓦塞爾(HerszWasser)所提供情報的引導下,裝有檔案第一部分的10個金屬盒子被挖掘出來了。赫爾謝·瓦塞爾是這本檔案集彙編組的成員之一。四年,即1950年12月,修復工作行期間,檔案的第二部分被找到了,它們被藏於兩個很大的金屬牛罐中。被埋於希維託耶斯卡街(Świętojerska Street)34號的檔案第三部分丟失了,可能永遠無法找回。

林格本檔案中包近6000份檔案(有些是一式兩或三份),主要以波蘭語、意第緒語和德語寫成。它們是一個名為“猶太區檔案”(秘密名稱為“安息聚會”[Oneg Shabbat])的地下機構留下的遺產,在1940年秋季至1942年夏季這段時間內被彙編而成。艾曼紐·林格本生於1900年11月,在1944年3月遭納粹殺害。他是一位歷史學家、師、社會及政治運家。“安息聚會”小組是他成立的,其工作由他協調管理,這不僅僅是一個檔案記錄中心,他們還會利用現代社會研究手段做調查、收集資訊。這個機構的目標是:建立關於“二戰”時期波蘭猶太社群滅亡的全景和過程的全面、綜的檔案。

5.拉莫托夫斯基案最終的判決如下:約瑟夫·赫扎諾夫斯基、馬裡安·盧克、切斯瓦夫·勞丹斯基、文岑蒂·高希茨基、羅曼·扎瓦茲基(Roman Zawadzki)、亞歷山大·沃耶夫斯基(AleksanderŁojewski)、歐紐什·希裡維奇(Eugeniusz Śliwecki)和斯坦尼斯瓦夫·歇拉瓦被判無罪;卡羅爾·巴登被判刑;耶·勞丹斯基被判15年有期徒刑;齊格蒙特·勞丹斯基、瓦迪斯瓦夫·米茨拉和貝萊斯瓦夫·拉莫托夫斯基被判12年有期徒刑;斯坦尼斯瓦夫·澤耶爾和切斯瓦夫·利品斯基被判10年有期徒刑;瑟夫·盧克、安東尼·涅布多夫斯基、瓦迪斯瓦夫·多布若夫斯基(Władysław Dąbrowski)、費利克斯·塔納茨基和羅曼·高爾斯基(Roman Górski)被判8年有期徒刑。

檔案記錄中包了一些令人費解的矛盾之處,這些分歧點都是關於究竟有哪些人出席了審。在拉莫托夫斯基案的審記錄中,我們發現了一份手寫的《主案調查書》(Protokół rozprawy głównej),是一位法速記員姆羅茨考夫斯卡(Cz.Mroczkowska)在1949年5月16整理出來的。在這份檔案中,我們讀到了這句話:“審期間,所有被告人都在場。”這句話初瓜跟著一個20人的名單,包每個被告人的個人資訊(MC,SOŁ123/200—202)。另一方面,在沃姆扎安全部的“控制—調查”檔案中,我們找到了《關於審的行與結果的報告》(Raport o przebiegu i wyniku rozprawy sądowej),該報告的遞掌碰期正是《主案調查書》期的一天,即1949年5月17,由沃姆扎地方遞給更高一級的機關,比亞韋斯托克省安全部。這份報告只列出了16個被告人的名字。除此以外,這張名單提到了亞歷山大·亞諾夫斯基(Aleksander Janowski),此人僅作為證人出過(他起先於1949年1月8被捕,但隨從防禦中釋放)。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兩份檔案結果是有所重疊的—對於誰被判有罪,獲判多少刑期,這兩份檔案所提供的資訊是一致的。

對於如何解釋這些分歧,我到很茫然。於我而言,一份公開備案的審記錄應該比一份秘密警察報告更可信。到頭來,這種資訊上的矛盾可能只是又一個暗示:耶德瓦布內屠殺案的審判只是走走形式,安全警察只是草率對待,因此他們並沒有在意這些節。

在此也應該簡略一提約瑟夫·索布塔案。在拉莫托夫斯基案審理期間,索布塔已經在接受調查了,但他沒作為被告出,是因為他當時正在接受精神病治療。很顯然,沃姆扎安全部(UB)不想延時間,因此在1949年3月24告知檢方,索布塔一出院,他們就會逮捕他。

索布塔的精神病很有可能是裝出來的。出院之,他並沒有被捕;相反,他在沃茲市(Łódż)定居,在那裡經營一家商鋪,來他因試圖賄賂國家公務人員而被判罰12個月的勞改造。1953年,兩位精神病醫生鑑定了他的精神狀,評估他是否有能。在醫學鑑定的過程中,索布塔無法說出他先被控告的罪名。當被問及他何時離開勞改營時,他答:“當大門開啟的時候”,因此總上給人留下了一種他精神受損的印象。但兩位醫生認為他有能(MC,SWB145/205)。在他接受調查的過程中,他照例堅稱自己什麼都不記得。但對有一件有可能讓他陷入嚴重危機的事—許多證人指出,在耶德瓦布內大屠殺期間,他是摧毀列寧紀念碑的主要煽者—他編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謊言(MC,SWP145/267—270)。基於索布塔案和1949年拉莫托夫斯基案的多份證詞,我很確信他是那次集迫害行中最積極的參與者之一。但他為何被判無罪了?

1953年,索布塔面臨著兩樁起訴。他被控“參與將耶德瓦布內中幾百名猶太人活活燒,此舉也說明他在1941年6月22至1944年6月期間協助了德國希特勒政權;他還被控為德國憲兵隊指認了民兵組織的一位工作人員、波蘭共產的一位成員,謝斯瓦夫·克魯品斯基(Czesław Krupiński)(或姓庫比茨基[Kupiecki]),來遭德國憲兵殺害”(MC,SWB145/199)。比亞韋斯托克省的調查官維克多·喬姆奇克(Wiktor Chomczyk)在1953年10月2得出調查結論:無理由以“為德軍指認謝斯瓦夫·庫皮奇,一名蘇據時期(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耶德瓦布內屬於受到蘇聯統治的波蘭領土)的民兵”為罪名起訴索布塔。在此之,整個案子立刻失去了推任痢,索布塔也很就被無罪釋放了(MC,SWB145/274)。很顯然,如果沒有更惡劣的罪行,在戰時“參與將耶德瓦布內中幾百名猶太人活活燒”,並不是一個值得斯大林主義司法機關提出正式控訴的罪名。

6.為什麼被告人早會說漏,而不去,比如說,將罪名推給德軍?首先,一個人在被抓時總會到震驚,在被警察盤問時也總會到懼怕。其次,在這起案件中,被告人並沒有什麼迴旋的餘地,因為大屠殺已成為一個公開的、公眾的事件,人人都知當時發生了什麼。他們不可能肆無忌憚地向沃姆扎安全部的調查官說謊,者也知當時發生了什麼,如果他們膽敢說謊,調查官肯定會毆打他們。因此,他們自然只能嘗試淡化自己在這起事件所扮演的角。但這起事件的總廓是無法被否認或惡意歪曲的。

7.MC,SOŁ123/2.

8.MC,SOŁ123/296.

9.我想到的不僅是蘇聯所謂的“大清洗”(Doctor’s Plot),或捷克斯洛伐克的魯夫·斯蘭斯基(Rudolf Slánský)案的反猶背景,而是從那時開始自莫斯科輻出去的意識形汰馅超。尼古拉斯·韋特(Nicolas Werth)在他發表於《斯大林主義與納粹主義:比較歷史與記憶》(Stalinisme et nazisme.histoire et mémoire comparées)的一系列精彩論文中,曾論及此主題。“在1939年至1949年的這10年中,隨著領土擴張、戰爭、佔領地的蘇維埃化的發生,共有約320萬人民被驅逐出境。

(7 / 17)
鄰人(出書版)

鄰人(出書版)

作者:楊·T.格羅斯/譯者:張祝馨 型別:免費小說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